各地市场: 上海 华东 华南 华中 华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熊维平: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要效益

2014-01-02 08:48 来源: 我的有色网

对于中国铝业公司而言,过去的数年里,来自市场的光环与冲击都宛若一场过山车般的体验。

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持续惨淡的全球经济让铝业市场遭受重创,中铝公司由央企盈利大户跌入了亏损的寒冬。

在此后的四年时间里,中铝公司打响了一场“生存保卫战”,在几度大刀阔斧寻求市场突破口时,这个曾经的铝业“霸主”的突围之路还在继续。

时至今日,中铝公司还在扭亏的路途上艰难爬坡,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国企深度改革的大幕时,作为中铝公司现任董事长,熊维平以一个探索者的身份接受了记者专访。

产能过剩下的生存“大考”

记者:当前,国内铝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结构亟待调整,国家陆续出台了多份相关政策和意见,你如何认识和看待行业的产能过剩?

熊维平: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电解铝进入发展快车道。一方面,自2002年我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产铝国,已连续11年雄居世界产铝第一大国地位,2012年我国电解铝产量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5%。另一方面,电解铝的投资热温度不减,即便是国际在金融危机最深重的2009年,电解铝的投资额同比依然增长38.7%。按照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全国电解铝产量应该控制在2400万吨以内,这一红线实际上已提前3年被突破。

电解铝产能的重复建设和快速扩张,给行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阴影:一是产能严重过剩,加剧了结构性矛盾,产能大量闲置,造成巨大的存量资产和资金的沉淀和浪费;二是加剧了电解铝市场竞争的惨烈程度,拖累了市场价格,导致全行业大面积亏损;三是国内铝土矿资源无法支撑如此巨大的电解铝产能运行。我国以不足全球3%的铝土矿资源量支撑着全球45%的产能,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

记者:中国的铝加工行业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出现了爆发式发展,大批的资本涌入造成大量产能过剩时也加剧着竞争的惨烈,面对如此境况,中国铝业需要做出哪些调整?

熊维平:这些年,随着大量资本进入铝加工行业,中铝的铝加工企业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业绩大幅下跌甚至出现了亏损,这既有市场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问题。通过今年以来实施的市场化改革,中铝的铝加工企业效益出现了扭转,部分企业开始连续盈利,这说明只要能正视市场、苦练内功,企业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发展。

但也应该意识到,近年来铝加工行业出现的投资过热和产能过剩的问题正在影响到行业的健康发展,如果不能及时合理的调整,行业的未来就迟早要为当下的盲目来买单。特别是在低端加工领域,目前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重复投资和建设,竞争异常惨烈,而在高端需求领域却投入力度不足,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短期来看这种市场失灵的现象浪费了资源,长期来看不仅危害整个行业的发展结构,也危及到国家的材料工业保障能力和水平。

针对这样的现状,中铝公司提出将发展目光更加集中在价值链的高端,要充分发挥中铝公司在科技研发和人才储备上的优势,突破高端领域发展的技术壁垒,主动打开效益更丰厚、成长性更好的市场领域,同时担负起为国家的重点工程提供材料保证的使命。对于效益差、水平低、资源配置不合理的低端产能,要逐步通过市场的手段坚决淘汰,使企业的发展结构不断优化。

记者: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对深化经济改革制定了新路线,这对于中国铝业这样完全参与市场竞争的央企来说,未来意味着哪些机会?

熊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我国未来五年、十年发展改革的纲领性文件。中铝公司是央企中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所处的是一个产能过剩、竞争惨烈、优胜劣汰的行业,因此对于《决定》中提出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等改革方向感受更加深刻,也倍感振奋,这既为中铝的本质脱困、转型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也为公司迎接更全面的市场竞争提出了新的挑战。

比如,《决定》中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有关论述,为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合作创造了条件,不管合作者是什么身份,只要通过合作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带来盈利,企业就应积极地尝试和探索,这不仅有利于各自发挥优势实现共赢,也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的转型升级。

与此同时,中铝公司也将充分接受市场的检验。按照全会精神,伴随市场经济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市场环境的不断优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向深入,中铝公司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将更加开放、公正和健康,不同所有制经济之间的竞争和合作更加直接、更加充分。

转型改革出路记者:中国铝业的发展战略中提到,要“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进行转移”,同时今年又实施了“市场化开放型改革”,这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熊维平:“向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高端进行转移”和实施“市场化开放型改革”,都是中铝公司根据市场的规律、行业的变化和企业的实际,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做出的自我调整,前者主要是为公司的发展战略界定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后者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注入更大的活力。

铝、铜和稀有稀土是中铝公司的三大主营业务,在价值链的低端都已经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结构性问题,而高端产能在技术瓶颈和布局规模上仍有待突破。中铝公司将发展重心向价值链高端进行转移,就是要增强企业的发展张力,创造更具竞争优势和经济效益的成长区间,也有利于推动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而在价值链高端的发展,必须依托优质和充足的资源做保障,因此要同时更加关注产业链的前端,这也符合中铝公司综合型矿业公司的发展定位,使公司的经营业务更加突出主业,业务结构更加持续优化。

记者:中国铝业是中央企业中率先启动市场化改革的公司,这给中国铝业带来了哪些变化?

熊维平:金融危机以来,中铝公司在体制机制、业务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比较大的改革举措,但市场化程度仍然不高。中铝公司实施市场化开放型改革就是要最大限度激发企业的活力和创造力,持续提升内在运营水平和竞争实力。

一年来,通过实施市场化改革,我们优化了管控模式,充实了板块职能,放权给板块和企业,增强了实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10家企业推行公开招聘总经理,由总经理推荐经营团队,实行风险抵押,目标责任经营。各实体企业以此为改革契机,调整了组织结构,精简机构和人员,实行竞聘上岗,优化了管理流程,转变了经营模式,提升了经济效益。

记者:在市场竞争中,中国铝业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

熊维平:13年前,中铝公司以铝起家,成为世界三大铝业公司之一和世界500强企业。但是,在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冲击下,中铝公司出现了重大亏损。中铝公司遭受的挫折从根本上说不是外部环境造成的,而是自身体制机制问题在危机中的集中爆发。

首先,相较于竞争对手我们机构多、人员多、包袱重,这使得产品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市场竞争力弱。其次,我们的自备电配置率低、用电成本高,吨铝用电成本比对手高两三千元,使我们丢掉了完全成本竞争力。第三,体制机制、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市场竞争要求。中铝以铝起家,长期过于单一化的发展结构使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差,而体制机制的弊端使公司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滞后,丢失了市场话语权和产业链控制力。

通过几年来的努力,我们自己的一些比较优势也正在逐渐凸显:一方面,中铝公司的战略转型初见成效。在国内,中铝公司积极参加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在国内发现了一批新矿藏和勘探靶区;一批在建的矿产资源建设项目即将建成投产;中铝-萨帕合资公司建成投产,公司开始享受价值链高端的收益回报。在海外,铝、铜、煤矿的开发运营也已进入投资回报期。战略转型不仅使公司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增强了公司整体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另一方面,我们的体制机制正在不断优化,与市场的裂痕在逐渐弥合。通过几年来实施运营转型中铝的运营管理水平大幅度改善,成本控制力已经得到了明显提升,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真金白银的改善收益。


相关文章

关于钢联 | 数据服务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技术支持 | 投资者关系
钢联旗下网站:大宗商品网 | 我的钢铁 | 搜搜钢 | 钢银现货交易 | 我的有色 | 我的不锈钢 | 我的农产品 | 百年建筑 | English
© 2000-2015 mymetal.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90056   沪ICP备15006920号
»¦¹«θ±¸ 3101040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