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市场: 上海 华东 华南 华中 华北 东北 西南 西北

遵义钛业产能过剩仍扩张 利润几百万欠债十几亿

2013-01-25 08:46 来源: 我的有色网

何国普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离开这个让他沮丧的地方。作为曾经的遵义钛业董事会秘书,在遵义这样一个西部小城市的老国企里已经能拿到十几万的年薪,然而即便这样,仍旧无法挽留住他。

据与其熟识的人士向记者透露,何国普目前已经离开贵州省前往外地,对于记者的约访其予以婉拒:“既然都已经离开了,就不愿再多说什么了。”

今年44岁的何国普在遵义钛业从一名普通职员一直做到副总级别的董事会秘书,然而,伴随着1月4日证监会终止审查遵义钛业的IPO申请,已经为公司上市忙碌了6年的何国普,也毅然自己砸掉了手中的铁饭碗。

从2008年4月通过证监会审核到今年1月终止上市,遵义钛业历时5年过而不发,也成为A股IPO最大的烂尾项目。

在这将近5年的时间,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遵义钛业最终殒命IPO?对于这个问题,记者采访到的多位人士都表达了一个与市场类同的观点钛金属市场价格的急跌导致公司业绩下滑。

然而事实上,根据记者前往贵州省遵义市的采访过程中所了解,钛金属价格急跌是导致公司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但是却并不能就此将公司业绩变脸以及未能上市的全部原因都归咎于此,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作为老国企的遵义钛业忽视市场规律,过于盲目追求产能扩张,在市场已经出现严重供过于求、产品价格暴跌的情况下,仍然强行开工建设两座万吨项目,最终,巨额借贷导致的财务费用让已经微利经营的公司不堪重负。

眼下,公司每年只有几百万元的利润相对于欠下银行十几亿元的负债显得杯水车薪,不得已,就在1月4日撤出IPO申请的同一天,公司刚刚发行的1亿元短期融资券开始计息,这笔钱将被用于置换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巨额的债务成本压力循环累积不断吞噬本来微薄的利润。

产品价格蹦极:

从25万元到5万元

遵义钛业的主营业务是生产钛产业链上的初级产品海绵钛。从2006年到2011年,市场上的海绵钛价格经历了一轮过山车式的下跌,从当初每吨25万元下跌到最低的5万元左右,直到2011年左右才恢复到每吨6万元左右的水平。

产品价格暴跌的背后,除了全球金融危机导致航空业增长放缓等外界因素外,更重要的是国内钛产业经历的一轮大跃进式的产能扩张。

2005年,国内生产海绵钛的厂家只有3家,总计产能大约13000吨,实际产量不过9510吨;也就是从2005年开始,随着市场上的海绵钛价格急速上涨,国内掀起了一轮海绵钛生产线的投资热潮,到2007年国内已经有14家企业从事海绵钛生产,合计产能已经达到58000吨,实际产量为45200吨。

2年的时间,当产量扩张了将近4倍的同时,同期市场上的需求只增长了2倍多,一时间,产能过剩导致各家企业相互压价,最终导致了市场上的海绵钛价格在2006年下半年经历了一轮暴跌,到2007年一季度时市场上的海绵钛价格已经跌破每吨10万元。

就在市场上的海绵钛经历暴跌的同时,作为国内海绵钛最大的生产商遵义钛业正在忙着为A股上市准备材料。按照公司当时公布的招股说明书,公司计划向市场融资10亿元,用于新建一座年产10000吨海绵钛扩建工程项目。

2008年4月29日,遵义钛业的上市申请顺利通过。然而也就是在此时,遵义钛业拿出的2007年年报却让市场大跌眼镜,公司的净利润从上一年度的6.3亿元大幅缩水至1.92亿元,下滑了69%。

随后的几个月,已经完成过会的遵义钛业始终未见新股发行,市场猜测这与公司业绩的大幅变脸有关,显然,如果拿着这样的业绩向市场公开募资,新股发行将面临发不出去的风险,何况,当时正值A股IPO的低谷期。

直到2008年9月IPO暂停,市场也没有听到遵义钛业上市的消息。

“其实在IPO关门的一个月前,就已经有人和他们打过招呼了,他们最终还是没能上,这里面肯定是有过不去的原因。”当时参与遵义钛业上市项目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

上述内部人士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其实从他们整个参与这个项目的过程来看,公司的管理层似乎也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热情,“国企的老板不像民企的老板,一上市就身价几十亿,他们在公司也没有股份,上不上市都一样领工资,反正在企业干几年就调走了。”

过剩产能扩张:

从5千吨到2.5万吨

后来的事实证明,未能顺利上市融资并未影响到公司的扩产计划。

根据记者了解,早在2006年遵义钛业就已经展开了募投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从2006年的4月份开始就逐步展开项目征地、新增用电以及环保审核,到2006年8月份,贵州省发改委正式批复了这一项目。

2007年6月份,投资规模高达10亿元的募投项目,在没有见到一分钱融资的时候就正式开工建设了。而至于建设所需资金,除公司自有资金之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根据公司披露的信息,就在同一年,公司向交通银行遵义分行申请了3亿元的授信。

而这个10000吨的新建产能才仅仅是一部分,按照公司此前的计划,是将产能从14000吨扩张到30000吨。

正在这个时候,遵义当地的一家名为东方钛业的民营企业看到市场上的钛产能过剩,正打算转让手中的海绵钛建设项目,遵义钛业瞅准机会打算收购这个尚未建设的项目。

2007年10月份,遵义钛业通过其与宝钢股份等股东合资成立的遵宝钛业,以4200万元的价格收购了东方钛业手中的海绵钛建设项目批文,在收购完成后,公司将这个原本只有5000吨产能的建设方案改成了10000吨,同年的12月份,公司又顺利地从贵州省发改委拿到了修改后的项目批文。

事实上,按照公司官方网站所透露的信息,在公司还没有拿到贵州省发改委批复的2007年10月29日,项目就已经匆匆开工建设了,不过,由于在修改这一项目方案时并未改变投资地点,因此,这一项目并未建设在遵义钛业的本部,而是选择在了遵义市下辖的桐梓县。

2013年1月20日,记者在距离遵义钛业本部80多公里外的桐梓县楚米镇找到了这座新建的厂区。整个厂区坐落在一个狭长的山谷内,绵延数公里,厂区内轰鸣的机器和滚滚浓烟也标示着这个项目正在生产。


相关文章

关于钢联 | 数据服务 | 联系我们 | 会员注册 | 技术支持 | 投资者关系
钢联旗下网站:大宗商品网 | 我的钢铁 | 搜搜钢 | 钢银现货交易 | 我的有色 | 我的不锈钢 | 我的农产品 | 百年建筑 | English
© 2000-2015 mymetal.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钢联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090056   沪ICP备15006920号
»¦¹«θ±¸ 310104031210